你的位置:天辰注册 > 最新动态 > 清朝末代格格金默玉口述:我们不叫格格,下人不回喳,清宫戏不对_日本_善耆_北京
清朝末代格格金默玉口述:我们不叫格格,下人不回喳,清宫戏不对_日本_善耆_北京
发布日期:2025-06-26 06:47    点击次数:91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同时丰富细节和语言,字数变化不大。

---

“现在的清宫戏全都是假的,奴才跟主子汇报时根本不会说‘喳’,甚至连‘格格’这个称呼的发音都完全错了!”

2007年,一位88岁的老太太登上了当时极具人气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

她在节目中,用既幽默又严肃的口吻说出了这句开场白,直指当下流行的清宫剧中大量不真实的细节。

随着她的娓娓道来,现场观众和主持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他们看着这位装扮时尚、留着端庄短发、带着浓厚老北京口音的老人,始终无法将她与“末代格格金默玉”这个身份联系起来。她更像是街头巷尾一个历经沧桑、饱含人生故事的普通老妇人。

那么,这位老太太为何断言清宫戏里的细节全错?清廷宫中真正的奴才是怎样答话的?“格格”这个称呼又该如何正确发音?

作为末代格格的金默玉,在晚清那一片动荡中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她相比其他皇室成员,后半生过得如何?

展开剩余90%

接下来,我们详细探寻她的故事。

金默玉本名爱新觉罗·显琦,是清朝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的第十七个女儿。

提起她和父亲,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一说到她的亲姐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大特务川岛芳子,原名爱新觉罗·显玗。

善耆是清朝著名的“铁帽子王”之一,晚清宗社党的骨干成员,也是唯一一个拒绝在溥仪退位诏书上签字的亲王。

他一生致力于满清复辟,辛亥革命后被日本间谍川岛速浪策反,逃往日本占领下的旅顺,妄图借助日本势力重振清朝。甚至在明治天皇去世时,善耆还披麻戴孝以示哀悼,企图讨好川岛速浪。

为笼络川岛速浪,他将自己的第十四个女儿送给对方做养女,也就是后来的川岛芳子。

金默玉就这样成长在一个充满宫廷权谋和风云变幻的家庭中。她出生时,家族已因政局动荡流亡至旅顺,错过了肃亲王府最辉煌的年代。

即便如此,善耆的王府依然保持着皇室的奢华与礼仪,清朝皇家的各种仪式和规矩仍旧严格遵守。

1922年善耆病逝后,金默玉由三姐照料。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享受到了许多特别的关爱和优待。

皇家格格和贝勒们从小便被严格教育各种礼仪,无论是饮食起居,都有明确的规矩。比如吃饭时不能出声,不能夹离自己太远的菜,讲话和行礼都有规范。

不过,金默玉因为年龄最小,又受兄姐宠爱,常常不拘小节,规矩没怎么遵守。府中其他孩子出门必须有奶妈陪同,上学也不例外,但她却被禁止带奶妈,这使得兄姐们戏称她是个“革命儿”。

九岁那年,金默玉首次见到了比她大十几岁的亲姐姐川岛芳子。尽管芳子也是第一次见妹妹,却对这位个性鲜明的小妹疼爱有加。

之后,金默玉在长春高等女校读书,芳子也在长春常驻,便经常带她踢球、跳舞、郊游,还教她穿衣打扮与化妆。

不过,金默玉的哥哥们对芳子极为反感,担心妹妹被带“坏”,于是将她送往日本留学。

金默玉入读东京女子学习院高中部,这所学校汇聚了日本皇室及财阀子女,延续着许多日本封建礼教。

但金默玉自幼喜欢打破常规,到了这里依旧如此。她的调皮捣蛋让老师头疼不已。

比如,她看到拿破仑画像中手拿羽毛笔,便自己动手做了一根羽毛笔。学校里有一对孔雀,她趁无人时拔下一根孔雀翎,结果被发现后挨了严厉批评。

1942年,随着战争形势恶化、国内物资紧张,金默玉返回北京。

住回王府的她,无法忍受府中压抑生活,秘密在一家日本公司做顾问,工资高且不需固定坐班。

她平日喜欢打球、骑马,穿着时尚,颇具新女性气质。

有一次,她的哥哥在王府井一家照相馆看到她穿旗袍的照片被当作广告摆放橱窗,勃然大怒,花重金买下照片带回家。金默玉看到照片不仅无所谓,还称赞照相馆技术高超。

1949年北京解放,意想不到的是,家族的重担竟落在了这位最小的“格格”肩上。

家中男性成员大多与日本人有牵连,大哥宪章的儿子在伪满洲国任少将,七哥宪奎参与满蒙独立运动,是著名汉奸;八哥宪真、十一哥宪原、十二哥宪均曾在伪满洲国任职。

在此情形下,看到解放军进城,男人们纷纷逃离,留下大哥的四个孩子、二哥的两个孩子以及保姆家属,由金默玉一人承担养育责任。

家中原本庞大的财产早已被哥哥们败光,留给她的仅剩一百元现金。

金默玉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却不懂物品真实价值,一大箱皮衣卖的钱还不及一件普通衣服贵。

曾经锦衣玉食的十七格格,从此开始自己劳作赚钱。

她给海军士兵织毛衣,三天一件,但仍难以凑齐家用。

随后她开设洗衣房,因不懂经营,用最贵的肥皂,结果一个月肥皂钱都花光。

金默玉在赊账和拮据中度日。1952年,她的十四哥从日本寄来生活费,她没直接花,而是用自家院子开起西餐馆。

当时北京百姓不习惯西餐,顾客寥寥无几。

在建议下,她将餐馆改为川菜馆,抗战后滞留北京的四川人众多,川菜馆生意红火。虽然收入不多,但至少维持了生活。

两年后,随着公私合营政策实施,餐馆成了公家企业,她被安排到中央编译局工作,月薪六十元,生活开始好转。

1954年,一位画社老板为她做媒,36岁的金默玉嫁给了著名艺术家马万里。

马万里是深受张大千、徐悲鸿推崇的美术教育家,彼时已五十岁,经历两次婚姻失败,人生低谷,甚至有轻生念头。

遇见金默玉后,他重新焕发了生活的希望。

然而,幸福并未长久。1958年2月1日,春节前五天,金默玉被突然逮捕。

理由只有一个:她的出身——满清王族后裔,川岛芳子的妹妹,这在当时是不可饶恕的“罪名”。

她一关就是十五年,直到1973年获释。

为不连累丈夫马万里,她选择与他离婚。

刑满后,已55岁的金默玉不愿拖累家人,来到天津茶淀农场,做普通农场工人。

在那里,她遇见了第二任丈夫施有为,一位农场土专家,他并不在意她的身份。

感受到他的真情,金默玉欣然接受了这段婚姻。

施有为向朋友借了120元,简单办了婚礼。

他们平静生活至1979年。

但长期劳作加上牢狱之苦,金默玉患上脊椎骨髓炎和腰肌劳损,失去劳动能力,生活越发艰难。

走投无路之际,她给邓小平写信,没求平反,只请求一份脑力工作。

中央对此十分重视,迅速安排她在北京文史馆任馆员。

阔别四十年,金默玉终于重返北京。

回京后,金默玉专注于日语教学。可能因为没有子女,她对教育格外用心。

90年代初,她创办了日语培训班。1996年,她在河北廊坊建立了设备先进的“爱心日语培训学校”,成为国内领先的专业日语培训机构。

2007年,88岁的金默玉再次出现在《鲁豫有约》。她直言如今影视剧里的清宫戏都是假的。

她说,奴才对主子的回应不是“喳”,而是“嗻”;“格格”的发音也不是常见的“格”音,而应读作“哥哥”的音。

这样真实的细节,让人不禁想起她的表叔——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晚年去故宫,看到光绪皇帝照片被错放成醇亲王载沣,指出错误时工作人员竟问:“你是谁?你说错了就是错了?”

溥仪愤怒反驳:“我说错就是错了?那是我爸爸!”

这样的趣事,恐怕只有末代皇帝和末代格格才能遇到。

节目中,鲁豫问她:“您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是多少?”

88岁的金默玉笑着回答:“永远不会老!”

---

参考资料:

1、金默玉口述,李菁采写,《最后的格格——川岛芳子的妹妹金默玉》,剑南文学,2009年5月

2、吴越,《金默玉胞姐川岛芳子阴影下的艰难人生》,山海经,2017年5月

3、马戎戎,《金默玉,中国最后一位格格》,环球人物,2007年3月

4、《鲁豫有约—88岁的小格格》,凤凰卫视,2007年1月

5、沙兰,《我所了解的金默玉》,文史精华,2014年5月

编辑:张墨

责编:林画

---

如果你需要,我还可以帮你调整得更口语化或者更正式一些。需要的话告诉我!

发布于:天津市

相关资讯